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安寧療護臨床人員常見的靈性照顧議題 /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打印本頁]

作者: 夕夕無名    時間: 2021-10-3 15:19     標題: 安寧療護臨床人員常見的靈性照顧議題 /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安寧療護臨床人員常見的靈性照顧議題 /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作者: 

陳怡如 靈性關懷師

 

在安寧療護領域的臨床工作者,無法避免的經常遭遇到一些極大的情緒壓力。這些壓力常常是因為病人面臨生死難關時無邊的痛苦、面對未知的恐慌等引起的靈性困境與不平所造成的。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既無法避免卻又無力抗拒。碰到這樣的時刻,我們臨床工作者到底該如何是好呢?要如何才能繼續在這樣的領域工作下去而不變得麻木或是不斷的受傷、受挫呢?本文將提出幾個臨床常見的靈性照顧議題及其相關的應對方式與臨床工作者分享,以期在這樣的困境中團隊能更自在的提供全人照顧。

在臨床上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病人,他們兩眼無神、凡事提不起興趣,你問他:「怎麼了?」,他可能會告訴你:「做什麼都沒有用了!我未來所有的夢想全都破滅了!我不知道活著幹什麼,趕快給我一針吧!」面對這樣的病人,我們常常感到害怕,害怕的原因是因為即使自己在相同的處境,經歷了一連串辛苦的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但是癌症卻持續蔓延、死亡卻無限逼近,我們可能也無法相信自己有勇氣與力量繼續活下去。但是靈性照顧者,並不是要給病人活下去的勇氣或力量,我們願意和病人在這樣的深淵,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和病人在一起,我們可以試著分享對未知及逐漸失能的恐懼及害怕,讓彼此的軟弱坦誠在對方面前。我們也可以試著和病人分享他的生命,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喜歡些什麼休閒娛樂呢?他剛剛診斷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藉著了解,我們可以看到他生命的光輝與熱度,看到他生命的豐碩與價值,而病人也可以藉由這樣的互動,更看到自己的生命並非一場空,他曾經努力結下結實纍纍的生命果實,從他過去的生命延續到現在,甚或是未來都能在這世界其他人或其他地方身上持續存在著。

我們也可能碰到一種病人,他可能因為家人的死亡經驗或是鄰床病人的死亡引起對自身死亡逼近的恐慌感。要能有勇氣面對這樣的病人、和他們同在,是需要去覺察並且正視自己對於死亡及生命的恐懼及態度為何。當我們想過自己的生命必須面臨的終點,想過自己要如何在那一刻和摯愛的告別,想過自己死亡的場景及自己可能的心情感受,我們才能更自在的和病人討論他對於死亡的害怕與恐懼在哪裡。他是擔心自己之前作了許多不好的事,不知道死後會落到何方?亦或是害怕和摯愛的家人分離心裡強烈的不捨與撕裂的痛?更或者是擔心死的時候會很痛苦。協助病人釐清其自身對於死亡的恐懼,讓死亡從無邊無際未知的恐懼變得具象就可能減低病人對於死亡莫名的恐懼與慌張。

另外一種常常讓臨床工作者感到有壓力的,是那對醫療團隊常常破口大罵、怒氣衝天摔東西的病人。因為他們情緒的張力是如此的驚人卻又無處發洩,往往照顧者就變成了受氣包。進到這樣的病房常常感到戰戰兢兢,離開病房時又很受傷或很害怕。這樣的病人心裡埋藏著很多的苦楚,他們常常會感到「心事誰人知」。對於得到這樣的病、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與尊嚴,或者是從小到大和人相處的經驗感到許多的不平與怨懟。這股怒氣有如排山倒海而來常常淹沒身邊的人。面對這樣的病人,首先要記得提醒自己別把這個情緒吃下來,病人有這些的情緒並不是因為我們作不好,而是因為病人內在的一些失落、害怕或是不平。當我們可以放下自我保護的防衛機轉,及對病人先入為主的看法和批評時,這時就可以靜下來慢慢的和病人建立信任關係。這樣的病人很可能在生命的歷程或是罹病的經驗有許多的受挫及被遺棄的感受,故我們會需要有耐心的花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建立關係。在建立關係的同時,如果病人的一些口語或行為讓我們感到受傷或難受,試著坦承的和病人表達你的感受及限度,讓他明白在這樣的互動中他自身的情緒傷害到了其他人。我們用愛與真誠和病人相處,我們愛他,無條件的接納這樣的他,但是我也是有限的人,我們無法無條件的滿足他所有的需求。當我們堅定的表達我們的立場,並且以一種始終如一的態度對待他,漸漸的他會慢慢打開自己那厚厚的殼。而當我們與真實而受傷的他相遇時,才能漸漸的讓他看到自己的美麗與價值,進而道謝、道歉及道別!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安寧的工作環境,因為這裡的生態讓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面貌更加的貼近,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沒有面具及偽裝,我們會更真實的碰到一些病人與家屬直接的情緒及對生命和死亡的質問。雖然剛開始這些東西會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與壓力,但是當我們慢慢學習與這樣真實的生命體相遇及同在,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柔軟、更貼近自己的內心,也被這樣獨一無二的生命所深深的感動!




歡迎光臨 宗哲治療討論區 (http://yprp.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